我們要去的希勒羅Hillerød在遙遠的九區,因此一定要買最貴的全區票才能順利抵達。
打卡之後起算24小時內,可以免費搭乘各式交通工具,也可以免費搭乘至機場,非常划算。
從哥本哈根中央車站搭乘S-tog E線至Hillerød站(該線的終點站),大約40分鐘,
出站後就可以轉乘巴士301或302線到Frederiksborg站,車程很短只要5分鐘時間,巴士卻出乎意料的少班,我們坐在巴士站正焦慮不已,天公還偏不做美,飄起雨來,NOOOOOO~~~~我的傘早在旅程前段葬身在斯德哥爾摩,只能勉強用防潑水的外套帽子遮擋。
終於到啦!陰雨綿綿、濕淋淋的腓特烈堡!腓特烈堡跨越人工湖上的三座小島,是一座三邊型的建築,正面及右邊是宮殿,左翼則是腓特烈教堂。
1859年一場大火吞噬了這座宮殿,唯有教堂幸免於難,
到了1878年,由嘉士伯啤酒的經營者出資整修、重建,並規畫為國立歷史博物館,於1882年開放。
這座城堡以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命名,始建於1560年,起初腓特烈堡還只是一處私人莊園,
腓特烈二世為了討好皇后蘇菲,以一座森林寺院和莊園主人交換,正式將此建築納入皇室行宮,並加建皇后長廊,連接教堂及宮殿,後來其子克利斯汀安四世即位,他在此處出生,對於腓特烈堡有著濃厚的情感,同時這位新任的丹麥國王也對建築十分熱愛,於是這位在丹麥大興土木的建築王耗費二十年歲月,重新將腓特烈堡打造成他夢想中的宮殿,蛻變為荷式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,直到克利斯汀安六世於1721年建造了新的行宮--和平宮,將腓特烈堡闢為皇家博物館前,腓特烈堡一直是丹麥皇室最受歡迎的行宮,也是北歐最美的城堡之一。
氣勢滂沱的噴泉,原建於十七世紀,之後被瑞典奪去,放置在德羅汀罕宮的庭院中,(第六天的遊記中有提到哦,原來就是那一座!),現在的雕像是在十九世紀重建的,以海神尼普頓為主題,襯托後方莊嚴、華麗的城堡。
都買了自拍神器,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。(翻白眼)
右上那雕像的眼神十分欠揍。
城堡的牆面上處處鑲嵌著活靈活現的雕像。
早起的鳥兒有蟲吃,早起的遊客卻不得其門而入,未到腓特烈堡的開放時間,教堂內亦正在進行禮拜,我們只能先造訪腓特烈堡的幾何形巴洛克風後花園。
這座後花園是腓特烈四世請名師Johan Krieger設計而成,師法法國庭園,
樹叢經過精密計算、辛勤修剪維持,盡顯對稱、均衡之美。
大火後一度成了一方荒煙蔓草,直到1996年為慶祝哥本哈根列名為歐洲文化城,方才整復,讓我們有機會一覽這座巧奪天工、湖光瀲豔的後花園,體驗丹麥皇室的尊榮。據說接受君主立憲制的腓特烈七世最喜歡腓特烈堡,他喜歡直接從城堡的窗戶將釣竿甩進人工湖中,在他的房間裡釣魚。(有魚上鉤的時候不會把房間弄得都是魚腥味嗎?)
好不容易等到開放,入內需要門票75丹麥克朗,持哥本哈根卡免費。
城堡內多達七十多個房間,展覽內容依時間排序,房間也有編號,讓旅人不至於眼花撩亂迷失了方向。
第一個房間為玫瑰廳,為皇室的用餐處。
天花板上精緻的雕花,一踏進玫瑰廳就讓人感受到皇室的尊貴。
梁柱佈滿優雅繁複的雕刻,被鹿環繞的廳。
栩栩如生的公鹿角力。
旋轉樓梯的牆上掛滿了琳瑯滿目的盾牌,記錄著赫赫戰功,以及紀念皇室的特殊紀念日,諸如大婚、加冕等重要日子。
精雕細琢的木匣,不知曾收藏多少奇珍異寶。
出資整修的嘉士伯先生,淘氣地將自己融入這幅歷史畫作,成為窗邊觀看遊行的那位先生。也算是小小優待。沒想到這麼古早就有置入性行銷。
庭院深深深幾許?
彷彿永遠也走不到底,每間的裝飾都各有千秋,絕無重複。
別忘了向上望,天花板也是不容錯過,極致奢華。
看了這麼多氣派非凡的房間,直到這間,我們才終於看到了一張床,略有一些居住的痕跡。
工作人員告訴我們,可以到這張床上躺躺,若是這張床還有人躺的話,就彷彿原主人的靈魂還繼續存活著。
通常都是聽到人家說古蹟請勿碰觸,這卻叫我們躺,實在讓我們半信半疑,生怕是自己外語能力不佳聽錯了。更何況聽到什麼靈魂還繼續存活,誰敢躺啊Q_Q大家去那兒還是不要胡亂嘗試好了,後果我擔待不起的。
床柱上也有著極為精細的雕刻,帶著沁人心脾的木頭香氣。
大廳(The Great Hall),是過去丹麥皇室的宴會廳。
大約是為了讓人輕易想像出過去歌舞昇平、衣香鬢影的畫面,
在此還特別安排了一名女性工作人員,穿著丹麥皇室的衣裙在此處遊走。
事實上猛然看見她的時候我們實在很害怕她到底是不是活的,怯怯地跟她打招呼,幸好她回話還像個人。
大廳的四面牆上有著歷代國王及皇室成員的巨幅畫像掛毯。
傳統的皇室衣著。
在大廳走著走著,我不禁想,到底要怎麼樣才能住在這樣豪奢的地方,強取豪奪就行了嗎?
突然有點明白權貴們的心情了。(喂)
雖然不是最豪華,但這是腓特烈堡裡我最喜歡的房間,只因為牆壁漆了粉紅色。
其實這個願望並不難辦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裝飾品也一貫的精雕細琢。
似乎是丹麥皇家的族譜,也像是藝術大作。
展示櫃裡面的勳章,大象有點像是去泰國的紀念品。
我非常喜歡中間那個蝴蝶結十字架。
位於地下室的廁所,展示了皇室菜色。
那整隻天鵝是怎麼回事?!
我們在此發現了羽毛筆體驗,小明對自己曾學過書法十分自豪,煞有其事地振筆疾書,鳩竟寫些什麼呢?
第一行是我試寫的,第二行是怎麼一回事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時間有限(那還鬼畫符半天!),終於盼到了教堂的禮拜結束,衝進教堂,打算用短短十分鐘拍照留念,
踏入教堂瞬間的震撼,只能用「目眩神迷」來形容。
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璀璨、炫目的金色光芒,卻又因為牆壁的柔和色澤及教堂本身的莊嚴,只讓人感覺神聖不可侵。
丹麥人為什麼平時可以在這種所在禮拜?我懷疑我願意為了這座教堂(以及不用掃墓拜拜)而受洗。
這座教堂在十七到十九世紀一直是丹麥國王加冕的舞台,大理石裝潢、華麗的祭壇以及管風琴皆是祝融之禍後倖存的珍品。1693年這裡成為騎士的教堂,牆上諸多的騎士盾牌可見一斑。(仔細看的話,有一些盾牌上面的圖案還蠻讓人不理解的,可惜我們來不及一一拍攝)
同樣是金碧輝煌的天花板,這就完全不會讓人聯想到靈骨塔。(煞風景)
燦爛奪目,好美Q___Q
彩繪玻璃上看起來仍是各式各樣的勳章。
1955年丹麥王子Joachim正是在此教堂大婚,迎娶香港美女文雅麗。真是令人羨慕的女人哪(咬手帕)若能在此處進行結婚典禮,死也無憾。
臨走前不捨地再一張~